每一次初來乍到新的一個工作環境,或在學校即將接手新的教學班級時,都有好心的同事來溫馨提醒:
“這個班裏的某某同學會這樣這樣,所以妳要多注意”;
“那個學生的家長會那樣那樣,所以妳千萬要小心説話”;
也有看到我即將合作的拍檔名字時,在我耳邊不停報告他們的行事風格或他們的黑白歷史,提醒我一定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給他們拜碼頭或下馬威等等。
對於這些善意的提醒,我是心懷感謝的,因爲這是出自於説話者對我的關心和保護…好吧也許他們并沒有我説的那麽偉大,他們單純出於好事者心態,或純粹是在喝咖啡聊是非時隨口提起的八卦,反正我不會太抗拒,聽一聽無妨,然後虛心地接收了這些提醒和指示。
但是,聽完之後,我頂多只會在這些話語的基礎上給自己做個思想準備,並不會帶著這些預設的立場或標簽一起去認識我新的合作拍檔、新學生、新朋友或任何新的群組。
我習慣先把自己對眼前剛認識的人事物的既定印象歸零,把對方視爲一張白紙,只帶著一顆平常心,真誠地去與他們相處互動。
就我個人的經驗,關於對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環境的印象,自己與之交流之後所得到的印象分,往往會與之前聽到的版本有些許甚至是大大的出入…只要我是用歸零心態去面對這一張白紙。
我不喜歡身邊的人從別人嘴巴去認識我,所以我也不用別人的嘴巴來認識別人。我選擇以自己親眼看到的,親自感受到的,以及實際相處的經驗為基準。而多年以來,我幾乎都在應用這個心態來與人相見歡。
親測結果如何?
至於應用后的心得,我只想説:
可惜的是,很多人,的確就是別人口中形容的那個不討人喜歡的樣子;
可喜的是,有更多的人,經過相處之後,不但不像傳説中的那麽討人厭,反而讓我發現了一些別人尚未看到的閃亮點。
通常,如果發現第二種情況,只要找到機會,我會適時地為當事人平反,說出我個人所看到的另外一番景象。
初衷
我這麽做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大部分人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既有印象,因爲這個固有的東西,想動搖,有點太高難度。
我最希望的,是藉由我口中所提到的例子,讓聽完我分享的人,在以後也可以試著盡量不帶偏見地去接觸新人和新事物,然後他們再去影響身邊的哪怕只有一個人也好…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這樣,生活中遇見的每一個新人,都有被公平看待的機會,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