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中是否曾有過讓你不得不柔軟的時刻?
小時候,父母白手起家,經營著小生意,需要不停想辦法,日夜奔波勞碌以增加收入,才能熬過最艱苦的時期,成功改變家庭的財務體質。但是,他們堅信“再窮不能窮教育”,寧願自己辛苦,也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們得到好的教育,所以我們從來不用因爲家裏的經濟狀況而被阻擋學習的路。
中學時期,我念的是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學費比一般政府學校貴很多,但由於我是從家鄉小學被選中,保送到離家很遠的檳城,因此六年學費、買書錢和住宿舍費用全免,條件是要保持成績和品學兼優;
而到了大學,獨自飛到了離家更遠的台灣,那四年都是在一邊念書一邊參與社團活動一邊打三份工作的節奏中度過…
自小學畢業開始,我自發性地承擔起往後的學費,盡量不讓父母操心。我努力一邊讀書一邊打工賺學費和獨自在外地生活的費用,也試過太過省吃儉用,搞壞身體,發生在學校暈倒的丟臉事件…
這些都算是爲了能讓自己去想去的地方求學,同時不想讓父母爲之操心而“不得不柔軟的時刻”。
但很幸運的,我的柔軟,讓自己順利讀到自己選擇的中學、大學和碩士學校…因此,父母常説我是家裏念最多書的那個孩子,卻是讓他們花最少錢的那個。
所以,生命中讓我不得不柔軟的時刻,絕對不止十次,也絕對不是幾段文字就能説完的故事。
但也因爲這些柔軟時刻,造就了今天那個的隨時能夠與順境或逆境共存的我。
二、如何讓老人願意用600萬就賣給你房子?
先向她表達自己的誠意,試著跟她聊天,聆聽她和這房子的故事。
向老人坦誠自己手頭上只有600萬,問她願不願意賣,如果不願意,是否有哪些替代那200萬差價的方案,例如:答應她把那差價轉換成
“租金”,讓老人可以定期回來這房子做客。
不過,我覺得需要多花心思去引導她願意溝通(談判),然後從她的角度為出發點,擬出一套皆大歡喜的方案,成交機會比較高,達成雙贏交易。
三、你認為關係是否會改變?
隨著身邊人事物的不同、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工作轉換等等,原本的關係一定會改變。所謂的改變,不一定是指不好的方面,也可能因爲心境的不同,讓慢慢成長的雙方都為這段關係帶來不一樣的微妙變化甚至是驚喜,所以是一種值得期待的改變。
四、你能否接受關係的改變?
這視乎自己對那段關係的在乎程度。對於普通或中等程度關係的改變,與其説接受,不如說是自己對這個改變並沒有太大感覺,那它當然不會對自己的情緒造成影響。
如果是非常在乎的關係,要是因爲種種原因而改變了,嘴巴上會說“不能接受也得接受”,心裏卻需要耗費非常大的“力氣”加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勉强算得上“接受”,更貼切的説法是“習慣和適應”了。
而要根治這種無可奈何的感受,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給自己的生活來點新的人事物,轉換生活重心。到時候,就沒有那個閑情逸致去思考“能否接受”這個問題了。
要是有一天,不管接不接受,都改變不了關係改變的事實,那就試著把精力用在改變自己的心態吧!
五、如果失去你現在的頭銜、名片,你覺得你是誰?
一直以來,我不太喜歡把頭銜和自己的價值挂上等值。因此,不管在哪個崗位執行什麽工作,我的個人SOP都大同小異:開始進入一個新的職場環境時,先觀察和多模仿,再認真做到既定的流程,直到已經游刃有餘的程度或感覺到同事或合作對象的信任之後,就會開始思考現有的東西和自己覺得更可行的方法,再融合爲一,創造一套屬於自己的處事風格。而這個獨一無二的風格,讓身邊的合作對象和客戶都會不自覺地先記得我是誰,反而不太會特意去留意我的頭銜和名片資料。
經過多年的實測證明,我這一套奔向“要當一個心境自由,能適應環境卻不失個人特色的工作人”的操作模式,磨練出了一個不被職位和任務難易程度影響本身價值的自己。
因此,如果失去現在的頭銜、名片,我依然是我,蘇慧文。
六、現階段你需要優先做的改變與行動是什麼?
改變拖延。剛從一段心理學影片中學習到一個改變拖延的方法,就是從“這一刻,我必須做這個”變成“這一刻,我選擇做這個,因爲…”。我覺得它可以治得住我深沉的拖延細胞。
只要這一個致命壞習慣能得到改變,我就能用行動去實踐很多對自己以及對別人有價值的事。